搜索

您的关键词

420日上午,“李四光大讲堂”第讲暨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101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华东应邀以构建空间地球科学观测体系”为主题作学术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

讲座现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培军,北京大学出版社理科二编辑部主任郑月娥,地空学院团委副书记禹淑彬等出席讲座。讲座由李培军主持。

郭华东院士开讲

李培军主持讲座

郭华东认为,遥感卫星技术是地球系统科学中最重要的观测数据源之一,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构建空间地球科学观测体系中,地球科学卫星尤为重要。他分别围绕“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月基对地观测科学平台”等概念展开了细致的介绍。他强调,在面对全球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时,具有“宏观、快速、准确、动态”观测特点的空间技术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式之一。针对核心的全球变化敏感因子,我国进行了星机地三位一体空间观测敏感因子科学实验,创造性地提出多个全球变化科学卫星科学目标及技术参数,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空间科学数据支持。

郭华东院士讲授

郭华东介绍了由我国研制发射的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他指出,SDGSAT-1是首创综合观测人居格局、经济活动、热能环境和江海水质的地球大数据卫星,可以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开创了国产卫星数据共享新模式,填补了人-地作用SDGs空间观测数据与监测评估的空白,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与贡献度。

郭华东还展示了我国关于月基对地观测的研究。他表示,这一研究理论上突破了当前星机地全球变化观测面临的不足,得出月基平台看得广、采得全、角度多、可减小估算不确定度的结论。他还与同学们一起展望了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号的相关观测设备及其计划开展的研究。

郭华东总结了近年来中美欧空间地球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并指出,我国空间对地观测已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多个对地观测系统和规模完整的卫星数据获取、处理和分发服务的装置体系。展望未来,他指出,空间观测可对很多地球科学问题做出重要贡献。包含地球循环系统科学卫星在内的一系列预期重大成果,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对地球系统六大圈层的相关科学规律的认识,显著提升对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交互作用的观测和研究能力,助力实现空间科学强国建设的目标。

报告结束后,李培军、郑月娥分别代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向郭华东表示感谢并赠送纪念品、颁发感谢状。

李培军为郭华东颁发感谢状

郑月娥向郭华东赠送纪念品

“李四光大讲堂”是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高端学术文化品牌活动,旨在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师生地球科学素养,推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大讲堂以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探索“科普+思政”的文化育人模式,邀请地球科学、行星科学、空间科学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到北京大学讲学,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促进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下一篇:地空学院召开能源研究院研究生党支部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