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至25日,国际地球科学研究对比计划项目“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地球化学循环”(IGCP-709)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研讨会,并组织了对摩洛哥马拉喀什-卡瓦扎扎特地区泛非期Anti-Atlas造山带内变质岩的野外考察。研讨会由IGCP-709项目组织,北京大学、摩洛哥哈桑二世卡萨布兰卡大学、摩洛哥-伊本佐尔大学和摩洛哥矿业集团Managem公司共同举办。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摩洛哥、美国、德国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名代表参会,涵盖了国内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外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参会代表合影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地球化学循环”。会议聚集了国内外多个研究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俯冲带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团队,围绕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挥发分循环、板块构造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会场学术交流
IGCP709项目主席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教授作主题报告
IGCP709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摩洛哥哈桑二世卡萨布兰卡大学Haissen Faouziya教授致欢迎词
IGCP709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Hans-Peter Schertl教授作报告
IGCP709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魏春景教授作报告
会议开始,摩洛哥哈桑二世卡萨布兰卡大学的Haissen Faouziya教授和摩洛哥矿业集团Managem公司总裁Lhoo Maacha首先代表本次会议的承办方欢迎全体参会代表的到来,随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IGCP-709项目主席张立飞教授对IGCP-709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展示了有关俯冲带非生物甲烷成气的最新研究进展。著名高压-超高压变质专家和IGCP-709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Hans-Peter Schertl教授和北京大学魏春景教授分别介绍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矿物包裹体研究和相平衡模拟计算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南京大学王勤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仁旭教授分别对俯冲带内高压-超临界流体作用对地震和化学循环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北京大学宋述光教授、西北大学刘良、张成立教授、中科大高晓英教授等与会专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了提问,现场研讨氛围活跃、内容深入。本次会议口头报告16个、展板12份。
王勤(左上)、陈仁旭(右上)教授以及国内外专家作会议报告
报告积极提问与讨论
摩洛哥处于西非克拉通、大西洋板块和活跃的阿尔卑斯造山带的三重交接位置,几乎拥有非洲西北部所有古生代和前寒武纪的地质体露头,记录的地球3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包括西非克拉通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地体的Eburnean增生,古元古代shields的增生,泛非期和海西期构造带的形成,中大西洋的打开,以及最新(始新世到第四纪)的岩石圈减薄事件。本次研讨会的野外主要围绕摩洛哥马拉喀什-卡瓦扎扎特地区泛非期Anti-Atlas造山带内古元古代变质基底、新元古代蛇绿岩套、及造山带变质地体等内容进行了野外现场考察与讨论,参与人数50余。
会议野外考察
IGCP项目简介:IGC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科学对比计划之一,也是联合国系统唯一的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计划项目,主要致力于推动全球地球科学合作与发展,尤为注重全球不同大陆地质单元以及地质过程之间的对比研究。IGCP-709项目于2019年获批,执行期5年, 项目主席为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张立飞教授,项目主要负责人包括德国波鸿大学Hans-Peter Schertl 教授,尼泊尔Tribhuvan大学的 Bishal Nath Upreti教授、尼泊尔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Alexander I. Slabunov研究员,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Alberto Vitale Brovarone教授,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Haissen Faouziya 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肖益林教授和北京大学魏春景教授, 项目秘书为北京大学张贵宾副教授。 该项目主要针对全球范围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开展对比研究,具体方式为:(1)组织野外实地考察,包括研讨会以及不同地质时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现场讨论,涵盖从俄罗斯最古老的前寒武纪榴辉岩到西阿尔卑斯山的新生代超高压榴辉岩,以及喜马拉雅地区更为年轻的榴辉岩相变质岩石;(2)增进当前对俯冲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相关地质构造过程以及碳-水等深部循环过程的认识;(3)为汇聚板块边缘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