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举办“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地质论坛”。本届论坛,来自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爱丁堡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和研究院机构的20余位青年学者报名,最后遴选并全额资助了郭萌博士(南洋理工大学)、黄圣轩博士(日本爱媛大学)、Victor A.Piedrahita博士(中国科学院)、郝致勉博士(剑桥大学)、许汇源博士(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五位青年学者。
论坛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举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欢迎词。张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地质学在当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本次论坛对于北京大学双一流学科“地质学”发展和人才引进的关键意义,对获得论坛资助的五位受邀青年才俊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本次论坛寄予了丰厚的期望;张立飞院长向参会学者介绍了北京大学地质学发展历程、学科特色与优势、科研平台、国际合作与人才引进战略、以及近几年北大地质学飞跃发展态势等。学院党委副书记江大勇教授、副院长沈冰教授、各研究所负责人、以及学院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共计50余人参加了论坛交流活动。
张立飞院长致欢迎词
南洋理工大学郭萌博士作了“构建以壳幔分异驱动的全地球系统演化的统一理论框架——探索地球历史上的宜居节点”的报告。郭萌博士报告了地球壳幔分异理论研究最新进展,并就如何构建一套能够解释全地球系统演化的新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讨论。
剑桥大学郝致勉博士报告了“新兴碳循环工艺的系统分析:以CCU系统集成、生物质转化为例”,报告就全球关注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大背景下,剖析了新兴碳循环工艺的原理和实践;通过对CCU(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系统集成以及生物质转化过程的前沿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碳循环的优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向。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许汇源研究员做了题为“热泉、热液烟囱和矿床中有机分子的保存:对火星生物分子探寻的意义”的报告,就地外生命的探寻这个热点和前沿话题展开,这一报告聚焦于地球上热泉、热液烟囱和矿床等特殊地质环境中有机分子的保存机制,并阐述了这些研究对于在火星等星球上探寻生物分子的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Victor A.Piedrahita博士分享了“Temporal controls of early Eocene global warming events on the carbon cycle and hydrodynamics”的研究成果。该报告聚焦于早期始新世全球变暖事件,深入分析了这些变暖事件如何在时间维度上影响地球的碳循环和流体动力学。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科学建模,Victor A. Piedrahita揭示了远古气候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Victor A.Piedrahita博士作学术报告
日本爱媛大学黄圣轩博士以“地球挥发分来源与深部存储,以氮、碳为例”为题进行报告。报告详细探讨了地球内部挥发分的来源,以及氮、碳等关键元素在地球深部的存储机制。
日本爱媛大学黄圣轩博士作学术报告
论坛自由交流阶段,江大勇教授和沈冰教授就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引入机制、青年人才培养举措等问题与参会学者进行了交流;各研究所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近5年来双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各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进展和成就等;学院青年教师代表唐铭教授和李明松研究员分别与参会学者分享了在北大的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与感悟。论坛期间,五位参会学者受邀参观了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直观地感受北京大学一流学科地质学研究的平台和环境。
青年学者受邀参观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惰性气体实验室)
参会青年学者与北大地空学院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