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公布了2020年EGU奖项的评选结果,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宗秋刚教授荣获Hannes Alfvén奖章。
Hannes Alfvén奖章
该奖章以著名空间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Hannes Alfvén命名,用于表彰对理解太阳系以及其他宇宙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等离子体过程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自1997年设立至今,该奖共有23名获奖者,宗秋刚教授是首位获得该奖章的华人科学家。
宗秋刚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近十年来在磁层超低频波动(ULF waves)的性质及其与磁层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领域开展了深度研究,利用欧空局(ESA)的Cluster卫星、美国宇航局(NASA)的范艾伦探测器等国际卫星计划以及自主研发的载于中国北斗卫星的北大成像粒子谱仪(BeiDa-IES)的观测数据,在超低频波的激发机制、时间演化、空间分布及其与电子和离子相互作用的共振理论等多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宗秋刚领导的团队近年来在“杀手电子快速形成机制”“热流异常激发磁层ULF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系统地推进了学界对于磁层粒子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欧空局曾将宗秋刚教授关于在地球磁层空间中“杀手电子”产生机制的科研成果评为Cluster卫星在轨十年以来五大里程碑之一。宗秋刚研究团队近年来发表的5篇论文登上国际空间学界一流期刊GRL、JGR和Space Weather以及国内《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的封面。
欧洲地球科学联盟奖每年评选一次,根据学科领域分为不同的奖项/奖章。奖项/奖章不仅用于表彰对地球、空间以及行星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也为新一代的青年科学家树立了榜样,以促进地球科学的研究。奖章的获得者可以被提名为EGU大使。EGU大使可以代表EGU参加其他组织举行的会议,并以EGU的名义做特别报告/讲座。该奖章将于2020年5月3日-8日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地球科学联盟2020大会上颁发。
获奖人介绍
宗秋刚
北京大学教授, 。
2001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获得者。
2008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支持。
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支持,是创新群体负责人。
2015年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学术成就:
在国内外最主要的空间物理学术刊物JGR,GRL,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hysics,PRL 等发表SCI论文250篇。迄今为止论文已被SCI引用3000余次。
研究成果于曾三次入选欧空局科学部科学成就亮点,被评价"为理解地球辐射带中高能粒子的加速机制开辟了一条新路"。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刊《Astronomy& Geophysics》2010 年也对欧洲空间局Cluster 卫星的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述,列举了4 大突出成果,包括磁尾磁重联、太阳风湍流、多尺度激波和"杀手电子"暴,宗秋刚教授的成果也位列其中。
美国著名的《发现》(Discover)杂志在2008 年1 月刊出"2007 年度的全球百大科学技术与趋势"新闻, 将其在"杀手电子暴"快速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列为第37 位。
2009年,欧空局公布了双星-Cluster计划实施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十位科学家名单,宗秋刚教授在全世界1000多名科学家中位居第一,也是前十名(top10)中唯一入选的中国科学家。2010年获欧洲空间局杰出科学家奖。2018年荣获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联合颁发的2018年Vikram Sarabhai金质奖章。
EGU奖章/奖项公布网址:https://www.egu.eu/news/545/egu-announces-2020-awards-and-med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