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天体生物学2024年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厅启幕,本届年会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来自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燕园,围绕天体生物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未来研究方向、教材筹划以及科普教育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年会现场
年会合影
出席本届天体生物学年会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侯增谦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赵国春院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耿言研究员,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锟女士,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会长孟芳女士,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田晖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教授等。
此外,还有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北京大学天体生物学专业2023级和2024级本科生,以及其他对天体生物学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会。年会开幕式和特邀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沈佳恒主持。
沈佳恒主持年会开幕式和特邀报告
田晖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致辞。他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深空探测是我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方向,发展天体生物学是面向国家行星探测重大需求,抢占行星科学研究高地、建设空间科学强国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在天体生物学及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和成果,也深感有责任尽快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深空探测培养未来领军人才。
田晖教授致辞
沈冰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致辞。他指出,“天体生物学”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自2023年设立以来,依托北京大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厚积累,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的优势,在推进跨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天体生物学”学科体系建设、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突破。他期望通过本次年会中各领域专家的精彩报告,进一步探讨“天体生物学”学科在我国的落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沈冰教授致辞
马锟代表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致辞。她指出,甘肃省地质资源丰富,是地学人才培养的优良场所和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希望通过此次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合作,能够将甘肃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科普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马锟女士致辞
本届年会特别邀请了侯增谦院士和耿言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侯增谦院士介绍了国际行星科学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科学任务。耿言研究员则回顾了我国行星探测计划的艰辛历程,尤其是“嫦娥工程”和“天问工程”的发展历史。两位专家都强调,推动中国行星探测事业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壮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而这离不开天体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侯增谦院士、耿言研究员作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结束后,举行北京大学与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共建“极端环境多学科实践教学基地”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遇赫研究员主持。
程丰研究员介绍了“极端环境多学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相关情况。他深入阐述了《冷湖野外实习课程》的背景和设计理念、重点介绍了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学团队构成,以及暑期实习的实施情况和课程评价等情况。他指出,这门课程作为天体生物学学科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宝贵机会。他强调,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的合作,共同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争将这门课程打造成天体生物学专业新生的代表性入门课程之一。
孟芳会长带来了题为“从课堂到实验室:天体生物学拔尖人才筛选和培养的全链条发展”的报告。孟会长介绍到,甘肃省及临近的青藏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尤其是沙漠、盐湖和冰川环境,为开展天体生物学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场所。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与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合作建设的“极端环境多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未来将为天体生物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程丰研究员、孟芳女士作报告
会议主题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建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吕浩宇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余珂研究员联合主持。沈冰、殷宗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罗根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屈原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建军、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宇研究员,北京大学遇赫研究员、余珂研究员、梁德海教授、李艳副教授,吕浩宇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林巍和李金华研究员等,先后作会议主题报告。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嘉宾依次为:沈冰、殷宗军、罗根明、屈原皋、刘洋、刘建军、张宇、遇赫、余珂、梁德海、李艳、吕浩宇、林巍、李金华
研究主题报告涵盖了多个与天体生物学相关的核心问题。地质学方向,包括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成和记录、地外生命探测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火星和冰卫星的宜居性研究、类火星环境中的微生物识别技术,以及地外环境中生命探测的可能性。此外,报告还从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早期生命可能的起源途径、可能的生存方式和场所、以及生命与矿物的演化历史等主题。通过这些跨学科的报告,学者们展示了天体生物学如何通过多学科研究方法来探索宇宙中潜在生命的存在,同时深入探讨和交流了天体生物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
赵国春院士致辞、张立飞教授主持
年会闭幕式由张立飞教授主持。赵国春院士指出,北京大学天体生物学专业的建立恰逢其时,宇宙起源、太阳系的起源以及生命的起源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20年,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许,强调兴趣是科学探索的起点,跨学科的天体生物学研究难度大,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虽然我国在技术和工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原创科学理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青年人是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的希望。
最后,张立飞院长总结指出,本次年会实现了学科内容的真正交叉,讨论的话题广泛,从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到实验研究均有涉及;18场精彩报告是一次思想交流盛宴,学生们兴趣浓厚,体现出学科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他对甘肃省项目管理协会、报告专家学者及出席年会的各位师生表示感谢,并提出天体生物学这个新兴学科要有新生力量的注入,吸引更多的青年参加,学科才有未来。
天体生物学是研究生命起源、演化及其在宇宙中的分布和未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天体生物学2024年会是对北京大学天体生物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阶段汇报和总结,也是响应深空探测国家战略举办的一次学术盛会。此次年会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十多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为全球首个“天体生物学”的本科专业建设建言献策,为推动学科建设、为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做出积极贡献并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