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至12日,第一届地质年代学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共同主办。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全国87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363名学员参加学习。与此同时,十余家仪器制造和分析测试企业积极支持并深度参与,充分体现出地质年代学的蓬勃发展态势和产学研协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9月10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时中国”主席李献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二处主任肖军、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瑜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李扬主持。
李献华院士指出,地质年代学不仅为理解地球与行星的演化历史、生命起源与环境变迁提供了统一的时间框架,还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中,从“给地质事件定年”扩展到“揭示地质事件的时间尺度、节律、效率与发生机制等维度”,在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诸多前沿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本次暑期学校得到来自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海外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吸引了近400名青年学者、研究生和十余家仪器制造及分析公司踊跃参与,充分体现了地质年代学在国际学界的广泛影响力和在国内青年群体中的强大吸引力。他还指出,我国在方法学和应用研究方面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理论创新和关键试剂研发等方面仍需奋起直追,并寄语青年学者勇担使命,推动中国地质年代学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肖军主任代表基金委对暑期学校的举办表示祝贺,强调地质年代学是深时地球研究的核心手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期高度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并专门设立了二级学科代码和专项项目予以支持。肖军主任结合基金委的工作,强调了基础研究中原创性和交叉性的必要性,鼓励青年学者把握时代机遇,勇于探索,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希望青年学者珍惜学习机会,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为优化学科结构和推动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刘瑜副院长代表主办单位对来宾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结合北京大学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强调了高水平年代学研究在造山带演化、资源-能源勘察以及生物-环境演化和行星科学等方向中的支撑作用。他指出,暑期学校的举办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国际交流的平台,也体现了学科在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影响力和蓬勃发展前景。


开幕式现场
本次活动授课教师团队由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地质年代学领域知名学者组成,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Ian Williams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Pieter Vermeesch教授,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Axel Gerdes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Yuri Amelin研究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Sarah Gilbert博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wid Szymanowski博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扬长聘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杨传副研究员。


授课教师
课程内容涵盖地质年代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在系统性梳理了地质年代学原理的基础上,还对分析技术、地质应用以及数据解释进行了深入探讨。Ian Williams介绍了用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各衰变体系,以及二次离子质谱在地质年代学中的应用;Dawid Szymanowski介绍了U-Th-Pb地质年代学的原理以及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在其中的应用;Axel Gerdes和Sarah Gilbert介绍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及其在不同衰变体系和不同矿物定年中的应用;Pieter Vermeesch介绍了裂变径迹和Ar-Ar定年技术,以及地质年代学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Yuri Amelin介绍了地质年代学在地外样品中的应用;李扬介绍了硫化物和页岩Re-Os高精度定年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地质应用;杨传介绍了“地时中国”在稀释剂铅同位素制备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授课现场
会议期间,授课教师和学员还在展台前与多家仪器制造和分析测试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不仅近距离了解了最新的仪器设备与技术进展,还就实验方案优化、方法学创新以及未来合作机会等展开讨论。这一环节进一步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互动,为推动地质年代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创造了良好契机。
企业展台
闭幕式于9月12日课程结束后举行。李扬代表组委会对授课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学员的踊跃参加表示感谢。授课教师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的学术价值和组织成效,他们一致认为,本届暑期学校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系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将对推动地质年代学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还对第二届暑期学校表示高度期待。
闭幕式现场
第一届地质年代学暑期学校作为一次创新性的教育实践与资源整合尝试,深化了学员对地质年代学学科内涵与前沿的理解,搭建了青年学者与领域专家的交流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地质年代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