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图片新闻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EQS(Earthquake Science)期刊编委会、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和北京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建立我国标准地球参考模型”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采用全线上模式,来自各高校、中国地震局系统、自然资源部系统和相关科研院所的5000余名专家学者以腾讯会议、蔻享直播和b站直播方式参加了会议交流。

研讨会开幕式

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及EQS主编、北京大学宋晓东教授召集。建立我国的标准地球参考模型,一直是地震学科和地震行业长期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多人已为之努力多年。本次研讨会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是一个关键的标志性会议。会议的召开,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中国地震局王昆副局长出席了会议。中科院研究生院石耀霖,中山大学张培震、高锐,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等院士,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车时,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前院长董树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三处主任程惠红以及超过300位(腾讯会议限制)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EQS编委及其他专家也出席了会议。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立飞院长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丽副所长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词。

王昆副局长在会议上致辞,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建立标准地球参考模型对于我国地震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标准地球模型是地震科学的基础,也是地球科学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及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基础。建立我国标准地球模型的条件已经成熟,地球观测系统不断完备,观测数据快速增长和积累,同时我国还取得了众多地球深部结构的成像结果,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他希望我国的地震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发挥团队优势、人才优势,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地球参考模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对于我国提出的“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深地是地球科学最后一个前沿,地球物理是最重要的手段,其中模型是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希望未来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能深度交叉融合,做好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性工作,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的地球物理模型。基金委将全力支持此项研究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三处主任程惠红在致辞中表示,基金委六年前提出了建立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并持续关注这项工作,且目前推动此项工作条件成熟,建立我国标准地球参考模型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为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的支撑,有效促进我国地震学和地球科学长久发展。

研讨会邀请陈晓非院士等11位专家作报告,交流现有模型和数据的共享与检测方法,探讨了建立我国标准地球参考模型和检测模型的标准方法及标准数据库的可能方式。陈晓非院士在大会主旨报告《关于构建全球三维地震波速度模型的思考》中,提出了模型发展的创新性思考,建议采用充分尊重每个参与科学家贡献的模式进行广泛合作,推出的结果必须经过第三方独立验证、检验,才是破解构建三维参考模型困局之道。在报告过程中,5位院士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陈晓非院士作报告

会议还组织了小范围的专题讨论。石耀霖、张培震、高锐、陈晓非等几位院士在讨论中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建立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地球参考模型对中国地球科学而言意义重大,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推进此项工作,探讨有效的组织和合作模式,持续不断地推进,不断完善,逐步细化,分别建立各地区适用的三维模型,做好数据的使用与共享,协同为此项工作做出贡献,共同促进学科和行业发展。

与会专家进行线上专题讨论

上一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举办“青藏高原及领区新生代构造与板内变形动力学”系列讲座

下一篇:2022年地空学院青年教师研讨会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