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现代地震科技中心换届大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召开。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齐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北京大学科研部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健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大会宣布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名单,并对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系统部署。新一届主任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岳汉教授担任。
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现代地震科技中心成立于2007年,由陈运泰院士、宁杰远教授先后担任中心主任。十余年来,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成为北京大学与中国地震局深度合作的重要科研载体。本次换届是中心发展历程中的承上启下之举,既是总结过去成果的契机,也是开创未来格局的新起点。
换届大会上,中心原主任宁杰远教授做了工作总结。他全面回顾了中心在科研协同、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新一届主任岳汉教授代表新任领导班子发言,宣读了中心新一届领导成员与学术委员会名单,并从组织架构优化、科研方向凝练及创新机制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新一届主任岳汉教授指出,中心未来的核心任务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交流合作,孵化学术创新点,培育地震行业重大项目的种子成果。为更好地实现科研协同与资源共享,中心将组织架构优化为以三大研究板块为主体的扁平化管理体系,分别聚焦地震科学的核心领域。三个板块分别为:
1. 震源物理研究板块
该板块由岳汉教授负责。板块聚焦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机理研究,探索震源区地球物理特征,旨在揭示地震发生的动力机制,为地震预测与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岩石圈结构研究板块
该板块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永华研究员负责。板块重点开展岩石圈精细结构探测与地球物理场演化研究。通过多学科融合和多源数据综合分析,推动对岩石圈深部结构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的认识,为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3. 地震灾害与宜居环境研究板块
该板块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鲁人齐研究员负责。板块聚焦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技术研究,结合地理信息与工程力学等交叉学科,探索城乡宜居环境的安全建设路径,助力提升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三个板块均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及深圳研究院的专家组成,构建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凝聚力。
中心也聘请了由地震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中心工作进行指导。学术委员会由倪四道院士(主任)、宁杰远教授(副主任)及22位专家学者组成。与会领导和专家高度肯定了中心的组织调整方案,并就未来的科研重点、人员梯队建设、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中心今后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指导。大家一致认为,中心应充分发挥在数据、人才与科研平台方面的综合优势,聚焦国家地震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双向融合。与会专家强调,要以地震科学现代化为核心目标,突出数据共享、模型测评、跨学科交叉与工程应用的结合,探索“数据—模型双驱动”的新型研究范式。多位委员建议进一步强化与中国地震局及地方局的业务联系,深化现有数据的挖掘与利用,并在开放基金、青年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及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与会者一致表示,中心应聚焦基础理论研究、地震结构观测与社会应用三大领域,建设成为引领我国地震科学创新、促进科技与工程融合的重要平台。
中国地震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齐诚在致辞中表示,新一届中心的成立是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心将继续服务于国家防震减灾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推动我国在地震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突破。
随着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的正式亮相,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现代地震科技中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构建协同创新高地,助力我国现代地震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此次大会标志着中心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未来地震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和跨机构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出席换届大会的嘉宾、学术委员会、以及中心管理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