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年10月31日,“2025年度地球科学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三会议室成功举办。地空学院院长张立飞、院党委书记李培军、副院长刘瑜、何建森出席会议,还有来自不同专业的40多位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刘瑜主持。

张立飞院长首先对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表示热烈欢迎,此次研讨会旨在促进地球各学科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他鼓励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此类会议,学院也将持续强化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为老师们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支持。

张立飞院长致辞

刘瑜副院长介绍了学院的科研情况,也介绍了学校关于科研管理的一些相关政策及举措,鼓励老师们大胆尝试,积极申报各类基金或人才项目,也鼓励老师们积极申报各类奖项。

刘瑜副院长讲话

何建森副院长以“面向日球层理论与探测前沿的研究生培养探索 ”为主题, 围绕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导向,分享团队在日球层基础理论(湍动、磁重联三维建模与规律揭示)、日球层系统边界探测(内边界 “先看 - 后探” 方法、外边界能量中性原子成像反演方法)、空间载荷研制(太阳风离子阻滞势分析仪、日球层边际能量中性原子成像仪等,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成果,介绍联合校内和校外多团队攻关模式及课题组通过云端协同办公、GitHub 与 Overleaf 协作等推进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展现 “面向前沿、服务战略,理论与技术融合” 的研究与育人思路。

何建森副院长经验分享

 李扬围绕月球二分性主题,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团队基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与遥感数据取得的最新成果,首次揭示月背地幔温度较正面低约100℃,还分享了月球二分性研究中若干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李嘉琪回顾了行星地震学的研究进展,涵盖月球与火星内部结构探测的最新成果,并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火星遥感图像断层识别中的创新应用,还探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极端环境探测中与地球科学的结合潜力。

吴辉针对深地储层复杂裂缝网络的反演表征问题,介绍了基于生成模型的裂缝网络低维参数化方法,并从裂缝统计特征、连通性等角度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油气和地热两个案例对该方法在裂缝网络反演中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进行了说明。

程丰研究员以上新世—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的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基于古气候代用指标与气候模型研究,揭示了全球冻土区的稳定性,重建了冰河时期动物迁徙的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主要驱动机制。

周彤汇报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的矿山随掘地震成像方面的研究进展。团队深入剖析DAS观测的特点,融合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实现了利用掘进机切割岩石的振动信号准确探测掘进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构造,服务于矿山安全生产需求和智能化建设,还探讨了DAS在工程领域地质安全监测方面的应用。

赵泽宇报告回顾了地球物理学中全波形反演方法的提出、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课题组关于波形反演方向的工作。从深度学习最优化算法角度和AI深度神经网络训练等角度,尝试对全波形反演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适用于机器学习训练的混合优化算法以及神经网络辅助的波形反演方法,并在不同尺度的地球物理反问题中加以应用,验证了物理约束的AI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展示了AI时代下人工智能工具对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地球科学学科拥抱AI技术的重要性。

参会教师就人才培养、学科交叉、AI人工智能如何应用到地球各学科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与交流。老教师们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多年培养学生的经宝贵验和教训,建议培养学生应因人而异,不能不管,也不能过度管理,掌握好度。  

        最后,刘瑜副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水平和组织工作,几个学术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展示了老师们的科研成就,希望老师们以后还是要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地球各学科领域更深度的融合,也希望老师们能积极推进AI在地学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助力科学前沿突破,为我们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获颁“钱德拉塞卡奖”

下一篇: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关工委组织参观李四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