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63日下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的“行星科学”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肖书海院士出席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侯增谦院士线上参会。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致辞。会议还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共同出席。各位领导和专家就“行星科学”学科建设,以及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模式集智献策,展开充分研讨。本次研讨会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刘建波共同主持,会场报告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召集。

研讨会现场

孙庆伟代表北京大学向各位专家、学者对“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支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行星科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涉及天文、地球、生命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行星科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对国家实现深空探测这个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孙庆伟希望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努力推进行星科学学科的建设,为我国深空探测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领军人才。


孙庆伟副校长致辞

在会议报告环节,侯增谦院士作题为“天问三号与火星探测”的报告,从火星科学研究现状、天文三号任务科学目标、生命痕迹探寻与着陆区预选、我国未来行星科学方向四个方面介绍了火星探测的进展,并指出“中国的行星探测需要不断壮大的高水平的科学队伍”,对“行星科学”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侯增谦院士作线上报告

张立飞院长主持开幕式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沈冰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本科专业、本科教育改革、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北京大学行星科学本科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情况,对行星科学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理念、拔尖人才培养手段、课程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汇报。沈冰指出,北京大学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中国行星科学领军人才培养、深入参与国家深空探测计划”。随后学院教师代表介绍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行星科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建设情况,田伟副教授介绍行星科学导论、薛进庄副教授介绍地球系统演化、董琳副教授介绍行星物质科学的课程建设理念及课程内容。


沈冰副院长介绍北京大学行星科学专业建设情况

研讨会下半场,法文哲研究员介绍了行星遥感课程内容和建设情况,杨军研究员介绍了行星大气课程的建设情况,焦维新教授介绍了空间技术与探测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空间科学方向的科普工作情况。


刘建波副部长主持研讨会

焦维新教授报告

随后,肖书海院士就美国的天体生物学与行星科学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表示北京大学具有开展行星科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并提出了四点建议: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球科学领域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行星科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在开设课程方面,不同课程之间要减少重复交叉的部分;加强本科生科学交流方面的培养;在教材使用上,主讲教师以自编教材为主,会使授课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授课效果。

肖书海院士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倪怀玮教授、南京大学地球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汝成、地质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赖旭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等参会专家学者结合本单位行星科学建设情况以及本科生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北京大学行星科学学科建设及本科生培养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之钧院士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非常成功,并建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将其融入行星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在行星科学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中,技术和方法是不可忽略的;加强行星科学骨干课程的建设,尊重本科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来设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金之钧院士作总结发言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合影留念


上一篇:地空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工作座谈会举行

下一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肖书海主讲“李四光大讲堂”第二讲: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之前夜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