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6月2日下午,“李四光大讲堂”第二讲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4级系友肖书海应邀以“寒武纪动物大爆发之前夜”为主题作学术讲座。会议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出版社理科二编辑部主任郑月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副院长沈冰,院党委副书记江大勇、陈云超和北大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沈冰主持。

肖书海作学术分享

肖书海以达尔文关于地质记录的论述作为开头,指出化石记录在研究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了地球的生命发展历史,引出自己所研究的埃迪卡拉纪动物类群,通过生动的图表,概括性地介绍了埃迪卡拉纪动物的研究历史和重要成果。肖书海介绍了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填补“Darwin’s gaps”,即就某一时刻而言,生物形态之间可能存在着明显的鸿沟,古生物学家就是要通过化石记录,找到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生物类群,填补这些空白,构建出生物演化的完整图景。肖书海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埃迪卡拉纪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三幕,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包括陡山沱动物胚胎化石、White Sea化石组合、Nama化石组合,运用精美的复原图和形象的动画,分析了几个重要的化石记录,为广大听众呈现出一幅精彩的埃迪卡拉纪生命画卷。肖书海认为,在动物的辐射演化过程中,氧含量的增加可能只是多个促进因素之一,生物类群间的正反馈作用,或许是更加主要的因素。报告最后,肖书海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大学求学的经历,并且鼓励在座的广大同学们,积极投身古生物学研究事业,解决生物演化历程中一个又一个谜题。

讲座海报

师生认真听讲

在现场互动环节,广大师生就“生物演化趋同现象”“满足动物生存的最低氧气浓度”“埃迪卡拉纪藻类”“埃迪卡拉纪氧含量波动”“化石保存方式与其原始生境的对应关系”“埃迪卡拉纪生物群种间关系”“谱系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性状赋值”等方面展开了踊跃提问。肖书海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并对北大学子提出殷切寄望。

张立飞、郑月娥分别代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向肖书海赠送纪念品并颁发感谢证书。

张立飞向肖书海赠送纪念品

郑月娥向肖书海颁发感谢证书

“李四光大讲堂”是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高端学术文化品牌活动,旨在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师生地球科学素养,推动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科普事业创新发展。

“李四光大讲堂”以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的名字命名,探索“科普+思政”的文化育人模式。未来,“李四光大讲堂”将继续邀请地球科学、行星科学、空间科学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到北京大学讲学,继承并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李四光精神,营造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氛围,探索学科前沿,促进学科学术交流,助推地球与行星科学人才培养。

相关链接:

“李四光大讲堂”开讲 周忠和院士谈“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


上一篇:“行星科学”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研讨会举行

下一篇:北京大学遥感所曾招城研究员荣获大气辐射与遥感领域 Richard M. Goody A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