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2025422日至25日,第八届全国沉积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闭幕式上,隆重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孙枢奖颁奖典礼本届共有六位学者获奖北大人占三位,分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董琳副教授、李明松研究员以及校友党皓文教授(现任职于同济大学)中国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成善院士,副主任委员、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彭平安院士、肖文交院士、谢树成院士、张水昌院士,以及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方小敏院士出席颁奖仪式。

中国孙枢奖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联合设立,于2018年正式启动,依托青年沉积学家论坛进行评选。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纪念我国沉积学奠基人孙枢院士,激励青年学者在沉积学究中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中国沉积学科的持续进步。评选过程坚持严格标准,注重学术创新性、国际影响力及学科交叉贡献,已成为我国沉积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第四届中国孙枢奖颁奖典礼现场

(左二董琳副教授;左四:党皓文教授;左六:李明松研究员)


获奖人简介

董琳

董琳,沉积学专业,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中心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藻类专业委员会理事,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华东地质》编委:主持国家科技部深地重大专项课题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和多项中石油、中石化横向课题。

董琳主要从事沉积学、古生物学与地球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主攻沉积机理和恢复古环境指标的建立,开展碳酸盐岩沉积-准同生-埋藏机制、建立新指标恢复地质时期沉积水体条件、早期地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基于沉积一成岩动态演化的页岩孔隙精细刻画等研究工作,提出 Si-Fe 耦合沉积机制、揭示 Min 还原在自生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利用 Fecarb 恢复最早动物演化时期水一岩界面的氧逸度等创新理论和模型。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PSL》、《Gondwana Research》、《GPC》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获第四届中国孙枢奖,北京大学兴证全球基金奖教青年科学学者奖等。

李明松

李明松,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人类世分会委员,National Science Review学科编辑、《沉积学报》青年编委、《第四纪地质》特邀编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基金委海外优青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各1项及面上项目2项。

主要从事旋回地层学与数据同化研究,主攻温室时期气候变化机理,开展天文年代学、深时碳循环和水循环研究工作,1)通过方法和软件创新,构建了高分辨率天文年代学标尺,精准约束了重大地质事件气候变化速率与机制,多项天文年代学标定结果被国际标准采用;2)研发了创新性数据同化软件,突破了深时碳循环数据同化技术瓶颈,重建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海洋酸化分布状态,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警示;3)基于古水位重建原创方法,重建了多个时期古海、湖平面变化,发现了百万年轨道长周期调控机制,揭示了地下水对全球水循环的重要作用。在NGNCPNASGeologyEPS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开源Acycle时间序列分析和DeepDA同化软件包2套,获第四届中国孙枢奖,入选Stanford Top 2% Scientists榜单。

党皓文

党皓文,海洋地质专业,北京大学2007届本科毕业生,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化学分会、海底分会委员,《Acta Oceanologica Sinica》青年编委;主持国自然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主要从事古海洋学研究,主攻晚新生代热带西太平洋的水文气候和上层海水热量、深层环流和碳循环演变,多次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航次(IODP363)、中-德(SONNE)和中法(Marion-Dufiesne)合作航次(各2次)、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航次(3次,担任航次首席1次),利用沉积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手段开展古海洋学重建研究,提出印-太暖池区上层海水热量受太阳辐射量调控的内在机制及其对海-陆水汽循环的调控作用,量化评估了太平洋深部环流改组与碳储库增加对上新世末期北半球冰盖增长的促进作用,为发展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假说做出了贡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2篇)、《EPS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共发表论文~50篇),获法国 CNRS-K.C. Wong 博士后奖学金、第八届亚洲海洋地质大会(ICAMG-8)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第四届中国孙枢奖等奖项。



下一篇: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举办七校所联合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分享交流会